“双一流”:不算总分注重多维指标 不搞排名但是要优胜劣汰

2021-04-07 10:4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756

        从2016年开始,中国的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双一流”建设高校按照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怎样评价“双一流”建设的成效是值得关注的。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不算总分,不搞排名,注重培养一流人才,注重产生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疾,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效评估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注重内涵建设

        重点服务贡献。

        2017年,中国将“211工程”、“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即双一流计划。确定建设高校137所,建设学科465个,分5年进行,计划于2016年启动实施第一轮“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成效的多元多维度评价,全面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

        不要只追求排名,不要只追求数量指标,要坚持一流目标,注重内涵建设,这是本次“双一流”建设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回应,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表示,一流大学不能只在可比性指标上一枝独秀,更要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

        "项目不是越多越好,资金不是越多越好,论文也不是越多越好。大学只有选择内涵式发展,才能做出有品位的发展。邱勇表示,教育的长期周期决定了高校更应注重长远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做真正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工作。

        与此同时,《评价办法》明确了需求导向,突出服务贡献,考察了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方面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取得“0-1”原始创新成果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

        许宁生,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宁生说,我国目前在许多领域面临着“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缺位,高校要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问题的解决。为此,高校应淡化论文选题数量、引用率等指标,注重为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需求提供主动服务。

        许宁生表示:“推动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需要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中引导学科凝练发展特色,鼓励学科创新布局,而不是一味追求学科建设的大众化。

        运用先进的思想

        发展内生性动力。

        成效评价主要包括高校整体建设水平的评价和学科建设水平的评价两个方面。大学整体建设的评价包括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6个方面,而学科建设的评价则从四个方面考察学科建设的综合效果。

        中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主席瞿振元表示,教育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教育制度的复杂性和评价视角的多样性,即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有很多共识。

        在此基础上,翟振元表示:“我们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估,是以先进的理念和现代技术,为'双一流'建设服务。

        在现有的国际大学排名体系中,指标普遍存在重工科、轻人文社科、重科学研究、轻立德树人、重统一衡量、轻分类考察、重国际标准、轻中国特色、重显性指标、轻服务贡献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表示,《评价办法》突出了质量、服务和贡献,确立了正确的评价导向,有助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标准。

        比如在科研评价方面,《办法》强调,要综合考察高校在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并注重面向改革发展重大实践,推动思想理论创新,为资政决策服务。

        但在对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上,《评价办法》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为根本考察标准,突出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克服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介绍,《评价办法》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需求布局科研体系,推动科研活动由自由探索型的“布朗运动”转向需求牵引型的“同质性协同”。

        曹淑敏说:“国防科技建设有别于传统的科研,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更不能仅仅以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素来判断,要看高校能否为海外培养人才,是否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土地上。”

        "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不是靠行政机关的发文'宣布'或学校的自我'宣告',也不取决于学校的规模和学科布局结构的综合。"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表示,“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显示"诊断报告"

        注重动态调整。

        该评估方法指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包括对大学和学科建设的综合客观数据和主观评估,分别从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不同角度来考察和展示。

        翟振元指出,成效评价的三个维度是创新的重要方面。”瞿振元表示,“这三个维度就像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一样,能够更好地反映发展的状态,给人以较为清晰的印象。

        该评估方法明确了总体发展水平,考察了大学和学科建设的达成程度;增长提高程度,考察了大学和学科在建设周期中的水平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考察了大学和学科在支持发展方面的条件和水平,如结构布局、特色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治理效能等,体现了发展潜力。

        "评估结果并非一张表,而是按不同维度、不同类型,以区间、梯度分布等形式,综合呈现的'诊断报告',不计算总分。翟振元表示,这一诊断性评价能较好地全面呈现评价结果,引导高校和学科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实际,注重建设。

        虽然成效评价不计算总分和公布排名,但该评价方法明确规定,综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一轮建设规模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对于实施不力、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的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

        钟秉林表示,“双一流”建设强调动态调整,坚持滚动竞争、优胜劣汰,注重持续改进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避免在实施前几个建设项目过程中出现身份固化和“贴标签”现象。

        高水平大学不是一个永恒的称谓,它的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邱勇说,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世界高等教育版图是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变化而不断重塑的。顶级高校必须抓住时代的脉搏,抓住历史的机遇,始终保持自强奋进的姿态,在传承中变革,在创新中成长。

        

责任编辑:iiihyt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北京之窗"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